七卷,唐代唯识宗二祖慧沼撰,略称《唯识了义灯》,为唯识三疏之一。本书系显慈恩宗正义,而破斥有关解释《成唯识论》中的异说。事实上是祖述窥基之说,而责难圆测等的异说,门户之见甚深,...
修唯识行,第四修习位的十真如之一。这是第三地断闇钝障所证的真如,此显胜流教法所依真如,第三地得殊胜三慧,照了真如所流大乘教法,由所流教法,于余教法,最为殊胜,故名其根本曰胜流。
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等前五识所感肉体或感觉之苦、乐、舍三受。受乃根、境、识三者结合,而后有“受”,佛教之“受”,相当于一般的感受。
身、口、意三业之一,口业又作语业,指口所作及无作之业,业有善有恶,若妄语、离间语、恶语、绮语等为口恶业;若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恶语、不绮语则为口善业。见三业条。
全一卷。又称起信论。相传为印度马鸣菩萨所造,南朝梁代真谛所译。本书阐明如来藏缘起之旨,及菩萨、凡夫等发心修行之相,系从理论、实践两方面归结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,为佛教思想的重要入...
为第七末那识的别称。此识为迷染的根本,以第八阿赖耶识为所依,又以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所缘,误以为自内之我,而生起我执。常与我痴、我见、我慢、我爱等四烦恼相应,故称染污意。
世间因果与出世间因果。四圣谛法,有流转、还灭二门,说为二种因果,一者以苦谛为因,集谛为果,名世间因果;二者以道谛为因,灭谛为果,为出世间因果。
为五位百法中的第四位法,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。这是表达完整意义的句子,用以诠释诸法的差别意义。《百法直解》曰:“句身者,句诠诸法差别,如眼无常耳无常等种种道理。”而《...
凡吾人行、住、坐、卧、取、舍、屈、伸等种种动作形态显然可表示于外而令人目见者,称为表色。为唯识宗所立三种色境之一。《瑜伽师地论》卷一载,色有三种,即显色、形色、表色:一、显色,...
唯识宗将第六意识的功用分为两类,一者五俱意识,二者不俱意识。五俱意识与前五识同时并生,明了所缘之境,故又称明了意识。复可分为:一、五同缘意识,系与前五识同时俱起,且缘同一对境的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