灵隐寺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(公元326年),至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,为杭州最早的名刹。当时印度僧人慧理来到杭州,看到这里山峰奇秀,认为是“仙灵所隐”,所以就在这里建寺,取名“灵隐”。
五代时吴越国王钱叔崇信佛教,广建寺宇,当时灵隐寺规模宏大,有九楼、十八阁、七十二殿堂,僧徒达三千余众。
北宋时,有人品第江南诸寺,气象恢宏的灵隐寺被列为禅院五山之首。灵隐寺确实深得”隐”字的意趣,整座雄伟寺宇就深隐在西湖群峰密林清泉的一片浓绿之中。寺前有冷泉、飞来峰诸胜。
清康熙南巡时,登寺后的北高峰顶揽胜后,即兴为灵隐寺题匾,灵字繁体为上面一雨字,中间横排三个口字,最下面一个巫字,他欢喜之余,把上面的雨字写得太大,差点就下不了台。他突然想起在北高峰上时看到山下云林漠漠,整座寺宇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晨雾之中,有云有林,显得十分幽静,于是灵机一动,顺势在雨字下加一云字,赐灵隐寺名为“云林禅寺”。现在天王殿前的那块“云林禅寺”四字巨匾,就是当年康熙皇帝的“御笔”。云林禅寺 灵隐寺自创建以来,曾毁建10余次,1956年和1975年两次整修,形成了现在的规模。【周总理智保灵隐寺】1966年8月份,“文化大革命”运动已殃及全国。当时红卫兵造反,到处扫四旧,杭州的寺庙被破坏,宗教职业者被揪斗,其中一些人遭到迫害。 1966年8月26日,杭州市有一部分红卫兵,把“扫四旧”的目标,对准灵隐寺,扬言要拆庙宇,毁佛像,将灵隐寺踏平。但也有一部分群众和青年学生则起来反对,他们要求保护国家名胜古迹,保护灵隐寺的安全。为此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。当日在灵隐寺庙前庙后,集中了几千人。由于当时政府已受到种种干扰,无人敢负责此事,因此,由广大工人、农民和学生自发组成了声势浩大的保寺队伍,守护在灵隐寺四周,不让破坏寺庙的人得逞。群众守护到八月底,而“扫四旧”的呼声越来越高,当时的“文革”领导小组却心怀叵测地指示:“灵隐寺是否要保护,请革命群众自行决定”。情势非常危急,灵隐寺危在旦夕。 在这举城关注的时刻,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百忙操劳之中,得知灵隐寺有被破坏的危险的消息,心急如焚。面对这场浩劫,周总理选择了当时唯一能选择的办法——封闭灵隐寺,并马上发出“灵隐寺暂加封闭”的指示:这才使灵隐寺转危为安。 灵隐寺恐怕是杭州市当时唯一没有被破坏的宗教场所。现在凡知道这一事件经过的人,没有一个不对周总理表示感激和爱戴,也没有—‘个不佩服周总理的果断和机智的。在灵隐寺处于岌岌可危之时,寺内僧众在保护灵隐寺过程中,也发挥了作用。当时寺内还有几个和尚,他们一方面将国务院的通告向外公布,另一方面购买了许多毛主席画像,将毛主席像从佛像头部一直贴到脚下,有人要毁佛像,势必破坏毛主席画像,这是任何红卫兵都不敢贸然行事的。为了防止有人冲大殿,破坏佛像,在当时情况下,僧众们只能采取这种没有办法的办法。 在“文革”动乱中、当灵隐寺岌岌可危之时,是周总理以他的果断和机智,保护了灵隐寺。
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foxueonline.com/fofarumen/foxuejichu/33763.html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