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独分裂国家、毁灭家园、破坏和平、引来杀戮,乃大恶。消灭台独分子是除大恶,乃大善之举,为无量大功德。 随意放生不是行善积德,而是作恶。放生请尊重当地生态,放生外来物种破坏平衡,是大恶。

未法是人的问题 不是佛法的问题

未法是人的问题(资料图)

文:静波法师

佛在《宝积经》清净持戒偈中说:“清净持戒者,无垢无所有;持戒无骄慢,亦无所依止。”

一直以来,佛教末法被人们所争议。但是,所谓的末法不是法的问题,是人的问题。原因是一直都不相信真话,识别不了正邪、真伪,于是随波逐流。为什么?因为人性的脆弱,人没有智慧,所以才有了末法。“末法”一直在困扰我们现实的社会,现实的佛教徒。更因为信息不对称——因为你不知道、因为无知,所以无畏,什么都不害怕;因为任性、因为傲慢,所以盲目。自以为是的信仰总是画饼充饥,空中楼阁。

现在很麻烦,全国有有二十二万真和尚,六十万假和尚。假活佛、假喇嘛、假居士,号称佛教、号称信仰。他们借教敛财,无事生非的事儿非常之多。因为你不懂,所以你不懂就好办了。我们要提高警惕,保卫自己,保卫自己的信仰不被污染、不被困扰、不被骗子所障碍。

现实中,由于这样的原因,我们一定要提倡有规矩。“不以规矩,无以成方圆。”国家没有法律,国家就乱了;交通没有规则,那不得经常出车祸吗?大家想一想,这其中何尝不是“道是无情却有情”呢?

有人说:“你对待假和尚不慈悲。”可是,如果我们对待假和尚要是慈悲的话,那我们当什么真和尚?如果我们对待假和尚要慈悲的话,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搞僧人资格认定?不都是实在没有办法的办法吗?我们是不得已而为之。成人不自在,自在不成人。

作为佛教徒,首先对于三皈依要有敬畏。“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”,这样的三皈依你是不是应该遵守?是不是应该把它当作标准,你的信仰才能建立?要不然,你不皈依佛、不皈依法、不皈依僧,你的信仰是什么?那你不蒙人吗?

其次,对于三皈依要生稀有想。“三皈依”是佛教戒律中的戒律,规则中的规则。没有三皈依,就没有信仰;有三皈依,才建立起信仰。这是佛制定的,不是我个人制定的。

最终,心无挂碍,身心自在。学佛不应该是这样吗?不要把自己当回事。你学佛,就要不把自己当回事,你就会解脱自在;老把自己当回事,你就会痛苦、烦恼。

《宝积经》的这首偈诵告诉我们的,就是你不要把自己当回事。真正清净持戒的人,他不会认为我持戒了,别人犯戒了,这是标准。那我为什么说真、假、正、邪呢?如果你要没有底线,没有真、假、正、邪的辨别,你根本走不到佛门中来。你的所谓善良可能是你的愚痴:认为自己了不起,别人有问题。

我们应该这样看,所谓依止的目的就是解脱自在。你依止的目的是什么呢?你依止戒律,就要由戒生定,由定生慧,解脱自在。如果你天天计较、天天纠缠、天天烦恼,又怕死、又怕活、又怕烦恼、又怕主宰,那你怎么解脱自在?解脱自在是通过外在的规范来解决我们内在的困扰、焦虑、恐惧,由于恐惧、不自信、自卑、脆弱,所以你什么都信;如果你明白了,你就不再信了。佛是醒来的人,佛是真正解脱自在的人,佛是无所畏惧的人。我们学佛,就是要解决我们内在心里的执著、恐惧、挂碍。

通过内在的不执著,我们才能有资格、有能力担当负责外在的社会责任、家庭责任,还有信仰的责任。这个担当外在社会责任、家庭责任、信仰责任就是历事炼心,也是证明给别人看。我们不仅把理论、道理说清楚了,还需要证明。

历事炼心的目的,正是要我们完成“照见五蕴皆空”:我们的身体是变化的,是没有固定性的,所以我们不把自己当回事。“度一切苦厄”,没有解决不了的烦恼和困扰;同时还有“是诸法空相”,外在无法对你诱惑,因为外在也不固定、也不实在。这其实是佛教告诉我们的大智慧——般若波罗蜜。

如此,内和外真正“无所得”。你执著了,就是上当受骗,就是捕风捉影;当然,你不上当、不受骗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不负责任。你还要通过世俗谛,完成真谛;通过真谛,去结缘、去担当、去度众生,然后成就自己,成就佛道,此时才是真正的清净持戒。

我们很多人受戒了,天天提心吊胆:“哎哟,我是否犯戒了?”“我犯戒了。”他没有智慧,活得很笨、很辛苦;还有一些人受完戒了,自己也不守戒,胡来,以为受戒是占便宜,都是错误的。

内和外是不可分的,外在受戒,内在要调整自己的心;内在调整了,外在就要担当、要负责任。所以真正的持戒是不再计较,不再恐惧。我们没时间计较和恐惧,因为没有一个实在计较的人,没有一个真正实在不变的受戒的人、持戒的人,没有一个实在的戒律,此时才可谓:“心无挂碍,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”——究竟解脱,正是无所畏惧的正定和正觉。学佛不解脱,没智慧,依然恐惧和烦恼,就没有说服力。

戒就是由戒生定,由定生慧。正如《焰口经》告诉我们的:“即戒即定即慧,非木非火非烟。收来在一微尘,散去普熏法界。”所谓“一微尘”就是无所得,没有实在性,微不足道。我们要做这样的佛教徒:既能够不把自己当回事,又能够去担当负责任。

在今天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,我们要扪心自问: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日子?僧自恣日。四月初八到七月十五之间,出家人要专心志致地去用心修行。同时也是佛的欢喜日。为什么欢喜?到十五了,月亮最圆的时候。这个时候也意味着马上要缺了,缺了又圆了,圆了又缺了,无常变化,你何苦执著呢?“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。”本来是正常的事呀!所以你就不要再纠结了。

今天我们还举办了“盂兰盆会”。什么叫“盂兰”?倒悬的意思。“盆”是什么意思?救器。救什么?救众生颠倒。众生认假为真——本来不是真的,他非得执著;本来没有好坏,非得计较。什么原因?就是因为没有智慧,所以轮回。你拿净器放各种鲜花、饮料供养出家人的时候,同时把你内心里的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不正见统统地给了出去,你能做到这样,这个救器才是圆满的。

据《佛说盂兰盆经》的记载,“盂兰盆(ullambana)”是梵语.“盂兰”意思是“倒悬”;“盆”的意思是“救器”,所以,“盂兰盆”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,衍生出来的意思是: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,供养佛陀和僧侣,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。

“盂兰盆会”源于一个故事,就是《目连救母》。目犍连尊者得到六种神通,但是他救不了自己的母亲在地狱里受苦——吃不着饭。于是他问佛,佛告诉他:“你应该凭着十方僧众的力量。”这里边告诉我们:三宝不可或缺,出家人的责任要担当。最清净就是最不执著,最不执著才最有能力。最后,目犍连母亲脱离了一劫地狱之道,升天了。目犍连尊者不仅如此,他又问佛:“未来的出家人、未来的寺院可不可以在七月十五这一天这样做?”佛说:“可以,可以。”

所以,我们今天要说《盂兰盆经》是孝经。我们讲传统文化,《地藏经》《父母恩重难报经》,还有《盂兰盆经》都是佛教最圆满的孝道。你给他物质、给他精神,不如给他一个信仰,信仰是终究圆满、解脱的人生,当然前提是物质和精神都要给,这才最有意义。《盂兰盆经》的故事使我们明白,通过恭敬供养三宝、供养僧众得到了智慧解脱的能力才是最安全、最稳妥、最没后遗症的佛法

今有哈尔滨极乐寺护法大居士,值此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、佛欢喜日、僧自恣日法会之际,广修供养,敬设上堂大斋一堂,请法饭僧,利益众生。虽然如此,然则请法一偈,又当如何举扬?

“幻人从来说幻法,游戏自古也非真。

若然不得无他事,水月道场振精神。”

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foxueonline.com/fofarumen/fojiaozhishi/19029.html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0
分享海报
显示验证码
没有账号? 注册  忘记密码?